搜资讯

联系手机微信:15005910202
TOP
论树根雕的创作思维
[ 编辑:吾根  |  时间:2014/11/13 22:59:00  |   浏览:  次  |   来源: 中国根雕  |   作者:根雕中国 ]
一桩木质坚韧、形状怪异、盘根错节的树根,通过艺术家精心的雕琢,枯木逢春,创作出具有生命力的作品来,从而引人无限的遐思,给人一种美的感受,这就是树根雕刻艺术的魅力。
 
然而一件优秀根雕作品的创作成功,决不是一蹴而就。它除了需要遇到一桩好材料外,更重要是作品创作过程中的思维,这必须要求作者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和创作功力。

作为雕刻艺术创作的思维活动,是一个系统的整体的思维过程。是多元的、多层次的,且贯穿创作的全过程。根雕创作的思维活动依据其特性和功能大致可分为直觉、想象、定向、情感、冷却等几个层次。这几个层次的功能在创作中有时有所侧重,有时先后有序,有时同步而行,有时相互交错,均依据不同的创作境遇和创作情思而定。

其一为直觉思维。艺术的直觉是以客观存在的直观形象为起点,触动艺术家创作思维的触角。在生活中,某些事物的鲜明、奇异、生动的特点像闪电一样,给作者的神经和心灵以强烈的震动,使之产生一种不可遏制的创作冲动。千奇百怪、盘根错节的枯根朽木,是大自然的天成之作,这些根料原来生长于深山老林,仰或溪畔悬崖,历数十、百甚至成千载,经风吹雨打,日月锤炼,岩缝挤压,溪流冲刷,虫蛀腐蚀,终聚天地之精华,集山川之灵气。那疤节、纹理、形态,或似物、或状兽、或类人。这些根料如落入农妇村姑之手,往往劈薪烧饭而化为灰烬。但一经雕刻艺术家觅得却可能成为不朽之作。

根雕艺术品融自然美与艺术美为一炉,化腐朽为神奇,既有具体的大胆夸张,又有抽象的写意神韵。艺术家在挑选要加工的根料时,不是每桩都可以应用,也不是每桩都可以马上确定能加工什么。而更多的根料要通过作者苦思冥想,得出一种或几种方案,然后选择最佳方案进行加工,有时在加工过程中又要改变初衷或暂停后再思考。然而也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你偶然看到一桩根料,就像触电似的,给你以心灵的颤动,使您的心眼刹时被一种具体的意景所占领,根料的一切伪装似乎立即被剥去,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活生生的图画。正像小说家福楼拜说:“艺术直觉,的确类似将醒将睡时的幻觉――由于它刹那性的特征――它经过你的眼前――你这时就该贪婪地扑过去。”艺术直觉在根雕创作思维活动中占了很重要的作用。记得一九九一年初夏,我应好友之约去一家转手买卖黄杨根料的木材商家中选购材料,不巧的是那批树根前一天已被别人全部买走,我们的心也凉了半截,我的朋友失望地说:“然道一桩都不剩。”这位商人说:“前几批让人挑来挑去剩几桩没人要,放在厨房门口,准备烧饭,你们随便看看,要的话,半送给你们。”我们顺着他的手势望去,门旁确躺着数桩根料,然而走近一看,我却被其中一桩根疤所吸引。这桩根料斜横于地下,呈反S型,大头部分有三道分叉,整桩根料尤若一个人物卧伏地下,动态十分优美,这一眼印象之深使我至今不忘,我立即付款购下这桩根料,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这桩根料经过相形度势,略加点缀,一件根雕艺术品《太白醉酒》就呈现于眼前,受到专家们一致的好评。高尔基曾经说过:“艺术直觉产生于贮存的印象。”当艺术家在刹那间抓取事物那闪光的形象时,他已将长期以来积累下来的创作经验、形象积淀、直观感觉、灵感顿悟等诸要素在极短的时间内溶于一炉了。

美学家朱光潜也说过:“如果一件事你觉得美,它一定能在心眼中现出一种具体的境界,或是新鲜的图画,而这种境界或图画必定在刹时中霸占住你的全部意识,使你聚精会神地观察它、领导它,以至于把它以外的其他事物都暂忘去,这种经验就是艺术直觉。”

根雕艺术创作过程中,如果根料在你第一眼望去,就迅速输送至你的脑际,产生某种具象,你对它即产生一种似曾相识或久别重逢的亲切感,立即在你的心灵中产生强烈的共鸣和创作欲望,那这种创作就一定能成功,并起到事半功倍的奇异效果。

其二为想象思维。在根雕艺术创作中,需要翱翔想象的翅膀,想象思维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机能。想象思维为主包括联想和创造性想象。联想的一般形态为由彼种创作形式受到启发,而产生联想并采纳和发挥。这种现象在根雕创作中是经常遇到的。根料形态相近,可以创作与别人近似的作品,比如某艺术家的一件优秀作品,在其创作之后,他自己或别人可能均会受此项创作成功的启发,继而创作了类似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一定都像这件作品,而是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甚至制出更好的作品来。现在根雕艺术创作中某些类似的飞禽走兽作品,都带有联想创作的性质。但这种创作算是想象思维中的一种,它含有作者自己思维的过程,有别于单纯的模仿。

另一类想象思维为创造性想象,创作者的想象力像脱缰的野马,神游万仞,超然物外,他的思绪不受任何限制,在千奇百怪的根料中搜索、追寻、捕捉。每桩根料或某个根料的疤节、纹路、形态在他眼前浮来、晃去,就像儿时仰首观赏夕阳西下时那五彩缤纷、刹间多变的风云,一会儿像飞龙翻滚,一会儿似灵猴嬉闹,一会儿如窈窕淑女,一会儿若关羽夜读。那种变幻给了你无限的想象空间,让你随意捕捉,尽情遐想。在创作的想象过程中,各种形象可以自觉、自由地加以调整,当发现某种想象结果不够恰当时,完全可以通过再想象加以改变,最后确定一个最佳创作方案。在想象思维的过程中,也往往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就是苦思冥想不得其门,找不到线索和道路,只好作罢,放在那儿,时而观察。然而不知怎么回事,它突然来了,好像黑夜突然见到光明,一个形象立刻呈现眼前,一种方案也即刻形成,真叫你惊喜万分,这是想象思维过程中的灵感突发。美学家朱光潜说:“灵感就是在潜意识中酝酿成的情思猛然涌现于意识。”灵感的现象讲怪不怪,这就是创作者由于长期的生活积累,各种具象已超越想象早已在他心中凝聚,在某种特定时候爆发出来。

记得在若干年前,我觅得一块杉木瘤,其形状如倒盖着得椭圆形铁帽,表面凹凸不平,但纹路十分美丽,总觉得是块好材料,思来想去,既想刻这,又想刻那,又觉这些设想均不够完善,故不敢随意下刀,一直放在身边半年之久。在我创作其他作品时,时时瞄它,并加以思索。突然有一天,我发觉这块杉木瘤似乎在我眼前动了起来,总感有生命存在。不知为啥,仿佛一位罗汉身披袈裟,双臂抱膝,弓身侧首,醉伏其间,我心中一震,真是灵感突现,可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在较短的时间里创作了一件《醉入仙境》的作品。杉木瘤的凹凸,如若藏在罗汉袈裟里的肩膀、手臂、膝盖和身体的其他部位,惟妙惟肖,作品所展现的魅力,连自己都沉醉不已。
  
在根雕创作思维过程中,想象思维与直觉思维各司其职,互相补充,而灵感则渗透其中,艺术直觉的结果也常常是触发灵感的契机,艺术想象过程也会猛然涌出灵感。
  
其三为定向思维。在根雕艺术创作中,创作者有时已经为自己下一步的创作有一个初步的轮廓,有时创作者在学习和翻阅美术作品或摄影作品时,受其中的画面、布局、动态、表情所感染,产生了移植根雕的强烈欲望,为此就会锲而不舍地寻找适合塑造自己心中所追求的艺术形象所需要的根料。在观察根料和进行创作思维时,目标只有一个,十分明确,这就是创作的定向思维。
  
有一种定向思维往往会有一种既定的创作方案存于心中,甚至连创作的对象动态,根料的基本形态等都似乎考虑好了,只等着适合的根料出现。我曾设想雕刻一件《姜太公钓鱼》作品,脑子里构思的形态很美好,然而几年了,却找不到那种理想的材料,这一直成为我心中的一个结。
  
另一种定向思维却灵活得多,它只是在创作目标上有所偏重,而创作的设想却有待找到根料后再进一步构思。
  
有的创作者优势于动物的雕刻,在挑选材料时,为主选择适应制作动物的根料。有的创作者偏重于人物,在挑选材料时,就注意寻找适合人物雕刻的根料,以此类推,这是在选料方面的定向思维。
  
在具体的一桩根料的创作思维中,创作者的思维方向也是各有偏重的。我和林学善以及林兴坦、杨荣龙等多偏重于人物,而屠一道、郑大木、黄榕国、林祥梧等就多偏重于动物、花鸟与趣味。为此这些创作者在观察和探索同一桩根料的纹路、疤节、形状进行思维活动时,脑际就会浮动偏重于自己创作方向的各种形象。但这种说法也不是绝对的,因为林学善也曾创作过《鳖挂》,我也曾创作过《雄鹰》,林兴坦也创作过《花鸟》,屠一道、黄榕国、郑大木也都创作过人物作品。
  
关于定向创作思维,我想举一例子:有一位收藏家与我交谈之间,流露出想收藏一件画筒,既能插画,又是一件优秀的根雕艺术品。言者随意谈谈,而我却从而萌生了创作欲望,特别留意寻找适合的根料。
  
一次在寻觅根料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桩杉木根料,呈圆形且上大下小,形态奇特,外部纹路疤节漂亮,内部被虫蛀及溪水冲刷中空,高约60cm,口径约40 cm,底径约20 cm。我翻来覆去看了几遍,心中暗喜,随即购下。由于我创作目标已定,所以在觅到根料后就进行创作构思。我感到根料似乎像一尊探手弥勒,只要在头部等部分略施刀斧,即可栩栩如生。创作设想一旦成熟,即进行加工,不久一件《自得其乐》雕刻艺术画筒即大功告成了。
  
其四为情感思维。丰富的情感在创作思维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只要创作者有着强烈的情感,他所创作出来的作品才富有活力。无论是直觉、想象、定向、冷却等各层次的思维,它们都与情感思维交织在一起。雕刻艺术创作活动自始自终荡漾着激情,创作过程始终伴随着艺术的享受和创作者的自我陶醉,而不要有任务感、压抑感,不能有任何压力。创作一件得意之作,除了觅得一桩好材料之外,还应有舒畅的心情和充满激情的构思过程,并将自己对作品题材的感受融入到作品中去,使作品有血有肉有情有感,力求使自己的情感通过作品布局、动态、形象、线条、取巧等作为中介物,将它传导给观者,让观者能体验到作者内心的情感世界。如果单纯地拥有一桩好材料,而设有创作激情,或者近期遇到烦心之事,心情不佳,从而草草入刀,如何能创出精品佳作来呢?

我曾经寻觅到一块黄杨木根料,形态微弯,呈反S形,根部盘错且向右舒展。基部直径达25 cm左右,高度达70 cm,是制作根雕人物较适合的材料。我对它有一种特别亲近感,所以对创作充满信心。在构思的过程中,我就从人物题材方向进行构想,觉得该根料以创作仕女作品为佳,但该创作出什么人物作品来呢?我苦思冥想,多种形象跃入脑际,后又被自己一一否定。这个根料摆于案头一晃数月时光飘然而过。一日天低云绕,倚坐藤椅,遥望稀疏星辰,月锁云间,我手捧唐诗三百首,翻阅数篇,心情渐舒,忽白居易之《琵琶行》跃入眼帘。《琵琶行》七言长诗描述作者浔阳江夜间送客,正当主客船上举杯伤别时,忽闻水上飘来琵琶那幽怨的声音,听着听着,主人忘记了回去,客人也不愿开船离去,而是循着声音询找弹琴的人,且要求出来相见,接着主客重新点灯摆宴翘首以待,然千呼万唤她才出来,而且还不好意思地抱着琵琶半遮着脸,这种神态可为楚楚动人。接着那琵琶女轻拢慢捻抹复调地拨动琴弦,以幽怨低沉的琵琶声道出自己无限的往事,时而低声细语,时而急雨嘈嘈,时而珠落玉盘,时而如帛撕裂。白居易的这首诗如泣如诉,感人肺腑,作者围绕琵琶女的身世,联想自己的仕途,感慨万千。《琵琶行》我吟过多次,每次都觉新奇而备受感动,然而这次我却灵感一现:那根黄杨根料的形态不正好刻制琵琶女那“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形象吗?越想越像。一边制作,一边感受那琵琶女不平凡的一生,把自己的情感融化到边思维边创作中去。作品问世时受到同行和专家的赞赏,并很快被台湾收藏家所收藏。
  
情感思维是可以深化艺术的直觉,触动灵感的闪现,拨动想象的翅膀,并赋予对象以生命、性格和感情,在整个创作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五为冷却思维。所谓冷却思维也就是在创作过程中理性思维的活动。根雕创作和其他雕刻艺术品创作一样,需要理智的选择,冷静的分析,准确的判断,反复的思维,还应该留有回旋的余地。
  
根雕创作的整体思维过程,就其特性和功能而言,包括直觉、想象、定向、情感、冷却等几个层次。这几个层次互相交错,相互促进,而冷却思维是创作活动中十分重要和必不可少的。创作活动应该充满激情,但必须防止冲动。有些根料盘根错节、苍虬繁衍,在创作时应该取舍,留下必要的部分,去除繁杂的枝杈。在取舍时既要大胆,又要冷静。有的人创作根雕作品,根本不去考虑他创作的这件作品与根料的外形动态关系,内在情感沟通,而是追求快捷和数量,在一桩根料上随意雕个人物或动物头部,草草完工,那就往往不伦不类。
  
而有些创作者取舍根料或雕刻过程中也会一时冲动,随意裁锯或雕琢,过后又猛然后悔,觉得如果某一部分不锯除或那几刀椭圆形铁帽,表面凹凸不平,但纹路十分美丽,总觉得是块好材料,思来想去,既想刻这,又想刻那,又觉这些设想均不够完善,故不敢随意下刀,一直放在身边半年之久。在我创作其他作品时,时时瞄它,并加以思索。突然有一天,我发觉这块杉木瘤似乎在我眼前动了起来,总感有生命存在。不知为啥,仿佛一位罗汉身披袈裟,双臂抱膝,弓身侧首,醉伏其间,我心中一震,真是灵感突现,可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在较短的时间里创作了一件《醉入仙境》的作品。杉木瘤的凹凸,如若藏在罗汉袈裟里的肩膀、手臂、膝盖和身体的其他部位,惟妙惟肖,作品所展现的魅力,连自己都沉醉不已。
  
根雕创作思维过程中,想象思维与直觉思维各司其职,互相补充,而灵感则渗透其中,艺术直觉的结果也常常是触发灵感的契机,艺术想象过程也会猛然涌出灵感。
  
其三为定向思维。在根雕艺术创作中,创作者有时已经为自己下一步的创作有一个初步的轮廓,有时创作者在学习和翻阅美术作品或摄影作品时,受其中的画面、布局、动态、表情所感染,产生了移植根雕的强烈欲望,为此就会锲而不舍地寻找适合塑造自己心中所追求的艺术形象所需要的根料。在观察根料和进行创作思维时,目标只有一个,十分明确,这就是创作的定向思维。
  
有一种定向思维往往会有一种既定的创作方案存于心中,甚至连创作的对象动态,根料的基本形态等都似乎考虑好了,只等着适合的根料出现。我曾设想雕刻一件《姜太公钓鱼》作品,脑子里构思的形。

ps:根雕论文整理来自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QQ:22690630

         (中国根雕互联网第一根雕网www.cngendiao.com
 


】 【打印】 【微信】 【返回顶部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