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资讯

联系手机微信:15005910202
TOP
木纹画创作初探-根雕论文
[ 编辑:吾根  |  时间:2015/2/2 23:23:30  |   浏览:  次  |   来源: 中国根雕  |   作者:根雕中国 ]
树根切片组合装饰画(以下简称木纹画),作为天趣艺术作品,在1991年,通过“中国第三届根艺优秀作品展”组委会的首肯,步入了全国根艺美术展的大雅之堂。

美在于发现,在于留住。根艺创作离不开剪裁,锯下的树根截面里常常出现奇异的木纹,可以说这是蕴藏在树根里面的内在之美。树根在自然环境下,受到枝杈、死节和病害等损伤的影响,木纹随之千变万化,有的如天空行云,有的如高山流水,有的黑如珍珠,有的白如皓月,构成种种奇妙的图像。看到这些,我不禁被这种自然之美深深的吸引住。心想,如果将这种美发掘出来,不也可以成为有欣赏价值的艺术作品吗?我立即把以前废弃的根料找了出来,用手锯截成切片状。仔细观察,这些切片的形状和纹理,有的像鼻子,有的像眼睛,有的像嘴巴。在眼前,这些树根切片像动画片似地活动起来了,继而逐渐聚合,最后定格成一张张神态各异的“脸谱”。一件新颖艺术作品的产生,往往预示着一种艺术形式的创立。从此我进入根艺创作的一个全新的领域之中,集中精力,进行木纹画的研究和创作。

木纹画创作的原料,一般选用木质本色较浅的腊树、椿树、槐树的根兜、根疤和木疖,剪除须根,从疤疖处下锯,依次截成厚度约1厘米的切片。凭借内在的天然花纹、图像和外部自然的轮廓,构思组合成感觉或印象当中人物、动物的头像。构图中切片要大小兼用,疏密得体,高度概括,使之既巧又妙,达到传神的境界。巧借天然,发挥想像力,是创作的重要因素。如《张飞》这幅头像,最初的灵感来自切片中那对酷似“圆眼”的图案。相传,张飞“豹头环眼”,阔鼻紫脸,胡子如同钢针,根据这些印象,再挑选切片,反复比较、感应、组合创作。在胡子的处理上,选用了很多带黑色木心的小切片,其中还掺杂了几个带孔的切片,表现张飞的胡子很粗,粗得都能透出气来。

定格的切片,需经防腐处理,晾干后打磨平整,厚薄均匀。粘附的衬地,通常采用1厘米厚度左右的木板,或者是五合板捆上木线条,处理光滑,再着一层与主体相关的颜色,如作品《狼》着的是墨绿,衬托出“狼”的阴险、诡秘和狡诈;作品“人才”着的是瑰红,显示出妩媚,同时,增强了作品的装饰性和观赏性。

关于奇特的木纹,我国古籍中也有不少记载。如宋人黄休复在《茅亭客话》中说,后蜀广政年间(公元938年后),成都有人破一木,其木纹是紫色的,竟有“太平”二字。清人东轩主人在《述异记》中记道,康熙甲子(公元1684年)春,海盐地方张姓地主的一个佃户锯开一树,木中“王大宜”三字清晰可辨。这些都是记述木纹成字,也有的记述木纹人物画。如《茅亭客话》又说,北宋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在绵州彰明县的一座崇仙道观里,发现一根柏木柱上的木纹似如画上去的“天尊”像。近人柴萼的《梵天庐丛录》也说,苏州有家叫张乾源的木行,一次锯木,见木纹中有两个观音大士像。更妙的是清人袁枚在《子不语》中记述说,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十月,永城县修理衙门,县尉陆敬轩发现一块截开的柳木上有一幅如淡墨画成的山水人物画,危峰、悬崖、山松、缠藤历历在目,一老人扶杖而立,高冠长袖,须眉如活……看到这些记载,更增添了我探索的勇气,而我们艺术工作者所追求的,是能动的创作。我把木纹画分为两类:一类是组合木纹画,另一类是自然木纹画(字)。我先后创作出,龙》《虎》《狮尊》《那拉氏》《印第安人》等根切组合“头像”装饰画近百幅,自然木纹画有《飞天》《鹰击长空》《古瓶》《遨游》《舞韵》等。

洒下几分汗水,就有几分收获。木纹画作品以其崭新的艺术形式赢得了许多专家及海内外人士的较高评价。辽宁省、市电视台和国内十几家报刊对木纹画作品给予了充分的宣传和报道。树根里面的世界千姿百态,变幻无穷,给人以美的享受。愿我们广大根艺爱好者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在根艺创作的领域里开拓出更加广阔的天地。

ps:根雕论文整理来自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QQ:22690630

         (中国根雕互联网第一根雕网www.cngendiao.com



】 【打印】 【微信】 【返回顶部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