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资讯

联系手机微信:15005910202
TOP
竹根雕传统工艺的继承与创新
[ 编辑:吾根  |  时间:2015/1/31 23:47:12  |   浏览:  次  |   来源: 中国根雕  |   作者:根雕中国 ]
民间工艺是我国民族创造的一种“生产者艺术”,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中富有色彩的一枝独特的奇葩,也是发展先进文化极具生命力的一门艺术。

民间工艺种类繁多,从造型艺术来看,雕刻的种类就有许多种,如木雕、竹雕、石雕、贝雕、玻璃雕等,竹雕工艺与木雕、石雕工艺一样,在民间工艺美术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社会上把竹、木、石统称为“三雕”。在新石器时期,原始祖先就创造了竹制品,如竹篓、竹篮等,它与石斧、石刀、木勺等同时出现。当时,人们对竹篓、竹篮非常喜爱,既把它作为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又作为娱乐欣赏的玩具,这种粗糙简陋的造型制品,对人们的道德观念、社会意识、生产生活习俗和文化艺术的产生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教化作用。

竹,以青翠欲滴著称,具有清爽、坚韧、耐劳之特色。自古以来,人们对竹十分看好。尤其是产竹的浙江、四川、江西、云南、台湾等地区,广泛应用竹材料,无论在生产上,还是在生活上都有竹材料制作的制品。随着社会发展和工艺水平的提高,竹制品有了文化内涵,其品位也相应提高了。到了唐宋时期,文化娱乐的道具有的也用竹来编制。后来逐步发展到竹刻竹雕的艺术。从元代起,竹刻竹雕艺术的应用较广泛,工艺制作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艺人们在一块或一段的竹品上雕刻出许多图文并茂的图案或造型艺术品。到了明清时期,我国的竹刻水平达到了成熟时期,许多作品留传于今。我们今天的雕刻艺术是在传统的艺术基础上发展提高的,应该很好地继承祖国的优秀传统艺术,并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弘扬光大。

我个人的雕刻技艺也是在实践中逐步摸索、逐步提高的。我家三代从事雕刻手工艺,我从小跟随父亲学雕刻艺术,两个兄弟也是学雕刻的,我爱人也加入其中,成为雕刻之家。雕刻这门艺术,只有久练才能成钢,熟练才能生巧。开始我学的是木雕,雕过许多家具。24岁以后我到过苏州、天津、哈尔滨、沈阳等地与他人一起雕刻佛像。后来,因为我的家乡有许多竹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更新后的竹根资源,可以就地取材,于是,我在家乡办起了竹雕工艺厂,与竹雕结下了不解之缘。在20年来的竹根雕创作实践中,我不仅跑遍了家乡的山山水水,而且还到象山、奉化、安吉等地收取毛竹根坯,创作出一个个精美的艺术作品。同时,我还接收了10多名艺徒,向他们传授竹根雕刻技艺,为发展竹根雕这门艺术,培养出新人。

我本人出身于民间雕刻艺术世家,传统雕刻的创作思想、方法的烙印深刻,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创作观念的滞后,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等。因此,我常常在思考,我们这一代艺术工作者,如何将新观念、新意识与传统手艺、传统题材进行有机的融合和锐意的改革,以适应社会与艺术发展所提出的更高要求。

我们知道,文化的发展具有多样性,自清代以后,我国民间艺人多以士大夫的欣赏习惯为目标,追求细腻、繁琐的雕刻手法,以“栩栩如生”的写实功力取胜。又因为我国封建社会变革缓慢,直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以呆板、写实为主的表现手法才得以改变,使不少用传统材料创作的作品,有了崭新的意境。如浙江木雕中的“劈雕”,以天然纹理与精雕细刻结合,不少竹木根艺也力求“天人合一”或“洋为中用”。审视现代竹根雕的创作手法,无不在巧取材料、追求新意上下功夫,我们称之为“新潮”。但“新潮”也必须以扎实的传统筑基,然后在观念和手法上进行超越和开拓创新。

我在家中的一堆竹根材料中,发现一段根尾极端变形弯曲的竹根头,这种竹根是因为生长条件不好而天然形成,质地异常坚韧。第一次看到它,觉得做不了什么而弃之一边,准备当柴禾。后来,我又几次翻动,仍未注意。这是因为尚未有明确构思,但感觉到了它的与众不同,当柴禾的念头已被打消。当将它倒过来看时,发现其中有一个身材修长、尾尖转动有力的生命体的隐现。当时我想做人物,但竹根做人物很多,不稀罕;做动物,比做人物更难。于是,我的构思搁浅。

过了一段时间,偶然翻阅一本动物画册时,脑子里出现了这件竹根和动物形态的“叠印”。我在纸上粗略地勾画了几种飞禽:鹰类太多见,而用竹根表现“凤凰”,尚未见过。于是,我在纸上先画了十几种姿态,确定后,在尽量保留竹根天然形态的前提下,仅在凤尾部和脚爪作了一些雕刻,头部保留的一束须根,表现凤凰特有的长冠,一只伫立着引颈回头的凤凰,逐渐显现出生动的丰姿。这件作品从任何一个角度来看都十分优美,犹如戏曲舞台上演员的亮相,神采飞扬。这件用废弃竹根制成的凤凰,高53厘米,直径最宽18厘米,我先将它放在县里展览,后来又选送到杭州和北京参加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荣获金奖。

获奖,只不过是社会对作者作品的鼓励和评价,作者在欣喜的同时要进行“冷处理”。如这件作品,我觉得对“凤凰”尾部和山岩的处理还太传统,用刀也缺乏精拙对比。此外,我在多次参展中发现,现代人追求新奇,特别是雕刻这一行,细如丝发,粗若裸岩,比面面俱到要好得多。更多的如看图识字式的具象的作品让人觉得乏味,这是现代审美对当下艺术作品提出的新要求。近几年来,我不断将作品交给社会检验,其目的就在于求得社会和同行们的勉励、教正。此外,我还要继续涉猎和学习其他艺术门类的相关知识和技艺。还是那句老话:自身素质提高,创作出的作品才会日臻完善。

ps:根雕论文整理来自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QQ:22690630

         (中国根雕互联网第一根雕网www.cngendiao.com


】 【打印】 【微信】 【返回顶部

二维码